换票时被问,你背着八部半的包拿着好几张安哲的票根,怎么会来刷这部片子?
嗯,我原本想该问题的底层逻辑是这部片子就提升空间巨大了?又一想算了……
我说我刷过万玛才旦在资料馆放映的所有片子,穿越大半个北京带亲朋好友刷塔洛,羊和气球(排片太少了),我知道藏语片上线难,我努力支持每一部藏族相关电影。
电影开篇,老孔因为高反呼吸困难吸氧。演员状态很真实,特别像我在纳根拉山口上看到的那些男生高反。高原反应,当地人有欺男不欺女,欺老不欺少的说法。可能没太多科学依据
去岁九月在西藏,
今朝梦回《回西藏》。
上一次藏区电影给我的极大惊喜还是《冈仁波齐》,区别是他更像是纪录片的味道、藏民的视角,而《回西藏》是汉族的视角。
1.不同信仰的碰撞,不同文化的包容和融合。
用两个不同民族、不同文化与信仰的人物进行碰撞,先冲突再到认可然后惺惺相惜,宋洋的山东腔和金巴的藏语碰撞的真的很有味道。
①用金钱补贴藏民因yi情而死的羊,若在内地好像很平常,但是藏民却理解不了、也接受不了。初用这次矛盾,是援藏干部/汉族文化和藏民文化信仰的碰撞
这部影片给我最大的触动就是西藏人民的传统和信仰。一位来自山东的青年干部老孔因为高原反应下错了车站,久美就下了他,这是两人的第一次相遇。老孔得知自己的救命恩人与久美打招呼,换来的却是沉默。当老孔第一次到村中解决瘟疫传染问题,由于语言不通,老孔的工作很难展开,这时久美出现了,并且第一次展示了自己的翻译水平。就这样,两人慢慢地由陌生到熟悉再到最后的相互信任。在整部影片中,老孔与久美相互影响着,也都在做出改变。比如老孔由喜欢坐车后来更喜欢骑马
在浙青电影周看的,算是主旋律电影里还不错的片子,主旋律色彩不重(看的时候并不知道是主旋律,映后主创说了才知道)。电影讲的是从山东来的援藏干部老孔与藏地翻译久美,两人从陌生到默契熟悉,成为一生挚友的故事。片中他俩的一些情节也很好地展现了汉藏两族文化的思维方式的碰撞与融合。电影色调是我喜欢的风格,漆黑的夜晚,俩人坐在篝火旁取暖,久美清唱Danny Boy的画面很美。热评说是藏地版call me by your name,我不觉得,我觉得有点像断背山,只不过断背山换成了藏地。关于两男主的关系
【回西藏】美学上的氛围感使这部电影瑕不掩瑜
转载请注明网址: https://m.aiyingyu.net/aimeiju/haokan-64793.html